English  |  German
产品搜索
行业动态
我国高空作业设备,高空作业机械未来市场分析
       我国高空作业机械的生产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发展比较快,目前生产经营企业已由原来的几家迅速增加到近百家,其中与国外合资或合作生产的企业有5家。根据2004年和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年鉴》,2003年高空作业计息工业总产值为32139万元,生产各类高空作业平台1906台,高空作业台车740台;2004年高空作业机械工业总产值为36340万元,生产各类高空作业平台2500台,高空作业车800台,行业几个骨干企业通过几年的技术改造,生产规模不断扩展,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产品系列,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高空作业机械的需要,企业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步上升,经济效益也逐年提高。
        据了解,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米以上的高空作业就有明确的安全规范,必须采用高空作业设备。几年前,高空作业设备在中国造船、修船业的应用,几乎是在瞬间全面铺开,一时间造船业对高空作业设备的需求快速高涨。这样的形势主要得益于国外先进的施工工艺、理念的植入,以及中国造船业本身的快速成长。虽然在造船业获得成功,但在其它应用领域,高空作业设备的推广却步履缓慢。尤其是在国外高空作业设备最大的应用领域——建筑业,中国始终未能有任何质上的开进。最大的制约因素可以归结,中国建筑业对高空安全施工缺乏严格的规范。随着中国对安全施工要求的日趋严格,如果政府能够在建筑业等施工领域推出更严格的高空作业规范,中国庞大的建筑领域将成为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市场起步和快速发展的福地。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具备安全、高效特性的高空作业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市政施工、船舶、农林等领域,尤其在建筑领域,高空作业设备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市场仍然还处在导入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导入期初期。然而,这种不温不火的市场景象的背后,却没有消弭国内外企业的参与热情。在中国市场,国外领先的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不断加大拓展力度,而本土工业设备巨头们也纷纷进入。这种现象虽然能预示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市场发展潜力可观,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企业要集体举力,拓宽中国高空作业设备的应用领域。否则,国内外企业在一个规模局促的市场空间下进行竞争,势必导致价格战等低层次的竞争手段出现,将严重影响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市场发展。企业应该在更广阔的用户施工领域中推广先进的产品与施工方式,共同推进中国高空作业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国内外企业应该集体致力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施工方式,将这种安全、高效的高空作业设备迅速在建筑业等安全事故高发领域进行推广。将国外安全、高效的施工理念和模式替代原有落后理念和模式;其次,中国政府也应加强重视安全施工规范;制定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再次,各大工程企业还需利用长期所积累的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配套体系以及营销模式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自身高空作业设备产品系类,推出更多差异化、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目前,部分国内高空作业机械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开发上的投入仍然很低,企业开发力量弱、技术落后、产品落后、质量差、生产效率低、在引进技术后只顾生产而不重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等问题。最后,企业要为用户提供更多可选择性的购买方式。国内主要企业的营销模式无非是直销、代理制以及直销和代理制并用几种方式。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市场,80%的高空作业设备由生产商直接销售给租赁公司,只有20%的设备直接出售给终端用户。比如德国威登VEEDON公司,一半以上的产品都是销售给租赁企业。但是在中国,租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高空作业设备领域,虽然融资租赁企业也在零星的出现,但其主要职能还只是体现在为用户进行融资。而国外成熟的租赁体系中,租赁企业除了具备融资能力,还具备操作、维修、运输等诸多方面的技能。因此,中国高空作业设备要想越过漫长的导入阶段,还需要国内外企业共同引领高空作业设备租赁模式的成长。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高空作业行业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先进的高空作业机械系列产品,提高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当务之急,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组织的关心和重视,需要从事本行业的各类相关企业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本土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国内的高空作业机械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